清远人医介入血管外科与多学科团队凭借微创介入技术与高效协作,成功救治多例危重肺栓塞患者。
肺栓塞,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作往往极为凶险,给患者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近半年来,清远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与多学科团队凭借微创介入技术与高效协作,成功救治多例危重肺栓塞患者。这不仅印证了该院在危重大面积肺栓塞救治领域的硬实力,更是敲响了警惕“隐形杀手”的警钟。
多学科协作再创生命奇迹
近期,从外地来清远旅游的蓝先生突然在景区晕厥,清醒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等症状,被紧急送至清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到达医院时,蓝先生已处于休克状态,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只有80%。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显示,蓝先生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大面积栓塞,右心室明显扩张,下肢深静脉存在大量血栓。
展开剩余72%该院ICU一区团队迅速反应,立即为患者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成功搭建起“人工心肺”循环,暂时维持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肺栓塞面积超过70%,心脏随时可能停跳。”清远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吕中元解释,多数情况下,肺栓塞的“元凶”是下肢深静脉形成的血栓。当血栓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逆流而上”,最终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栓塞。这种肺部血流受阻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即使气管插管也无法改善氧合,需要ECMO稳定循环,才能为手术争取时间。
肺栓塞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10%,所以救治必须争分夺秒。该院介入血管外科毛景松主任团队火速会诊后,决定在ECMO保驾护航下实施肺动脉介入取栓术。手术室内,在血管造影的实时引导下,通过患者股静脉建立微创通道,从肺动脉中取出大量暗红色血栓,最长血栓达10厘米,形如“蚯蚓”。
随着血栓的逐渐取出,患者堵塞的肺动脉血管得以疏通,血液重新顺畅地在肺部循环,生命体征也逐渐趋于稳定。术后仅3天,患者便成功撤除ECMO,血氧饱和度达到98%。为了进一步降低二次栓塞的风险,团队还为患者加做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手术三个月后,蓝先生专程返回医院复查,检查显示肺动脉已完全再通,下肢静脉血栓也已吸收。
大面积肺栓塞死亡率高
毛景松介绍,肺栓塞的形成,通常与血栓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静脉系统负责将全身各处的血液回流至心脏,而下肢静脉是血栓形成的高发区域。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在血管内“漂流”,当它们进入肺动脉时,就会引发肺栓塞,造成肺循环的梗阻,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进而导致人体缺氧,严重时可引发心脏骤停等致命后果。
下肢静脉受压、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都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而长时间乘车、坐办公室、卧床等人群都是高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避免久坐不动,可每小时活动下肢5分钟,预防血栓形成。
肺栓塞也被称为“最会伪装的致命急症”,是因为其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会加重;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咯血、晕厥三联征,这往往是病情危重的信号。
此外,单侧下肢肿胀、疼痛也可能是肺栓塞的一个重要征兆,因为这提示可能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当患者出现心率加快伴血压下降时,更是要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毛景松提醒,出现以上情况时,需立即就医。
相关数据显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高危组死亡率高达30%,而未经治疗者3个月内死亡率可攀升至95%。
面对肺栓塞这一凶险疾病,清远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一套“一站式”肺栓塞急救体系。该体系涵盖了ECMO+介入取栓、机械取栓+药物溶栓、下腔静脉滤器“临时防护网”以及术后抗凝管理方案等多种先进技术和手段。
当患者病情极其危重时,ECMO可以为其建立起“人工心肺”循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的取栓手术等治疗创造条件;机械取栓能够快速清除大块血栓,恢复肺动脉的通畅;下腔静脉滤器则如同一道“临时防护网”,有效降低二次栓塞的风险;术后个性化的抗凝管理方案则进一步巩固了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发布于:广东省宝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