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枪)尖划破的六百年:战场血脉的苏醒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笼罩着安顺鲍家屯古老的演武场。六十多岁的鲍灵彬,身姿如松,静立其中。他手中棍,并非装饰,而是沉甸甸的时光信物。手腕轻抖,棍锋骤然刺出,“唰”地一声,锐利地划开雾气。那一瞬,仿佛也撕开了厚重的历史帷幕——时光倒流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振威将军鲍福宝奉朱元璋之命,率军远征西南,将这套源自徽州、淬炼于战场的搏杀技艺,深深扎根于黔中腹地。
北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创编戚家拳,载于《纪效新书》,讲究“非踢必打,非摔必拿”;南有鲍福宝带来的鲍家拳,以“枪棍合一、一招毙命”的极致实战性,成为明朝南征北战时代并立的两大军事武术体系。鲍灵彬曾演示过一招“回马鞭手”:身形看似败退收势,腰马却在电光火石间骤然拧转,肘尖如蓄势待发的枪头,毒蛇吐信般直取对手咽喉。“战场上,生死一线,哪有功夫摆花架子?”鲍灵彬的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笃定,“鲍家拳的每一式,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冲着断骨、掏心、毙命去的。”这份刻骨的实战基因,源于明初屯军“寓兵于农”的严酷现实。鲍家屯作为军事要塞,村民白日是耕田的农夫,夜间便是枕戈待旦的士兵。拳法必须精悍、直接,能在狭窄的巷道、昏暗的夜色中,以最快的速度击倒敌人,生存下去。
展开剩余85%鲍氏地戏鼓点中的武魂:隐秘拳术传承的密码
图:受访者鲍灵彬提供
鲍家屯的地戏,远非寻常乡间娱乐。鼓点擂动,号角般的唱腔响起,队员们头戴象征古时猛将的彩绘面具,手持长枪短棍,腾挪跳跃。这便是融入鲍家拳精魄的“军傩”。当年,鲍福宝将徽州军傩带入贵州,褪去鬼神色彩,注入了纯粹的战场武技。一出《薛仁贵征东》,表面是演绎英雄故事,内里却是枪棍配合、攻防转换的战术操练。
“看这步法,看这棍尖的指向,”鲍灵彬的儿子鲍优铮,指着地戏队员的动作,向访客解释,“‘连环枪’在地戏里化作了‘三进三退’,队员每退一步,看似避让,棍尖却始终精准地瞄着对手的要害。地戏的动作,就是把鲍家拳的招式拆开了、演活了。”这种“武戏合一”的方式,是祖先的智慧,在非常时期,让残酷的战场记忆和老祖宗的技术在娱乐的外壳下得以延续。然而,真正的核心,那些足以瞬间定生死的杀招——如“阎王点卯”“锁喉鞭”——则如同宗祠深处供奉的秘密,只在鲍氏族人内部,在厚重的门扉之后,谨慎相传。公开的地戏,展现的仅是筋骨;致命的精髓,深藏不露。
枪棍合璧:生存智慧的结晶与辐射
鲍家拳最令人称奇的“枪棍合一”技法,是明军与西南山地部落残酷交锋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鲍福宝观察到苗人善用长棍,横扫威力巨大却欠缺致命穿刺。于是,他将长枪的凌厉突刺与长棍的凶猛横扫融会贯通。鲍灵彬在屯堡的田埂边曾演示“白蛇吐信”:长棍高举,作势凶狠劈砸,对手本能格挡或闪避的刹那,他手腕猛地一拧,棍身瞬间绷直如枪,包裹着铁箍的棍尖毒辣地直刺心窝——这正是当年鲍家军破开苗寨防御的致命绝技。成就了现代安顺苗族“扁担拳”。
这种源自战场、化入农耕的独特技艺,其影响甚至超越了宗族界限。安顺七眼桥镇流传的苗族“扁担拳”,原本是模拟虎牛动作的防身术。明代后期,它悄然吸收了鲍家枪棍的发力精髓和攻防理念。如今,苗族扁担术中“挑帘式”的灵巧拨挡、“绞棍式”的迅猛缠绞,与鲍家拳的“绞枪术”几乎同出一源。当地年迈的苗族拳师坦诚道:“我们这扁担耍的架势,学的就是鲍家枪那股子魂。”战场上的对抗,最终在民间的土壤里,催生出技艺的交融。
破戒与新生:鲍灵彬的标准化传承之路
历史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2017年一场“意外”事件,如同投入古潭的石子,在鲍家屯激起波澜。面对挑衅,鲍家拳的实战威力再次得到印证,但也深深触动了鲍灵彬。他意识到,在和平年代,宗族秘技固守高阁,不仅限制了拳法的生命力,更可能使其在时光中褪色、湮灭。经过痛苦的抉择,他毅然打破了数百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决定向屯外、向社会公开传授鲍家拳。
然而,公开不等于泛滥。真正的战场搏杀术,其杀伤力不容小觑。鲍灵彬深知其重,传承极其谨慎。古老的战场杀招,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既能保存精髓,又能确保安全、便于推广?这成了他日夜思索的核心问题。
标准化、规范化、段位化——这是他找到的答案,也是他倾注心血开辟的新路。他并非抛弃传统,而是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化”。每周三深夜,在那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屋院坝上,微弱的灯光下,他会带着孩子向精挑细选的亲传弟子传授极其核心的技法,比如“拆骨手”。五指如钢爪扣住坚实的木桩,看似轻巧一拧,表皮完好无损,内里的木纹却已寸寸碎裂成齑粉。“这是老祖宗对付披甲敌人的绝技,内力修炼很重要”鲍灵彬低声解释,目光如炬,“专破铁甲覆盖下的软肋关节。练的是劲道的穿透与控制。”这些杀招,他严格限定在极小范围内,作为理解拳法根本的“活化石”予以保留。
面向更广大的学员,只有鲍灵彬能看懂的笔记
分解与重组:他将复杂致命的战场招式进行科学分解,提取核心原理(如独特的腰马发力、枪棍转换的时机、步法与身法的配合),去除过度致命的环节,重组为适合不同年龄、体质人群习练的安全套路。例如,将“锁喉鞭”的致命擒拿,转化为控制关节、制服对手的擒拿技巧。
建立训练体系:不再是口传心授、全凭悟性的模糊教学。他着手制定循序渐进的训练大纲,从基本功(桩功、步法、单式)到组合套路,再到实战应用(限定规则),形成清晰的进阶路径。
推动段位认证:这是标准化的重要标志。作为安顺市武术协会认证的第一位民间武术持证上岗教练员,鲍灵彬深知官方认证对推广和规范的重要性。他积极与武协沟通、合作,将重组后的鲍家拳技术体系提交审核,全力推动鲍家拳级段位制的建立和落实工作。每一个级段位,对应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武德标准,让学习有目标,水平有衡量。
地戏与拳法的融合教学:他巧妙利用鲍家拳与地戏的天然联系。在教授基础套路时,融入地戏中拆解化的动作元素,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文化沉浸感,让学员在“演武”中体会拳理。同时,也赋予古老地戏新的传承功能。
开放教学与武德并重:“有需要学习鲍家拳的朋友,可以联系鲍灵彬老师。”这句朴实的邀请,背后是他敞开的大门和规范的教学流程。他教授技艺,更强调武德。习武是为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维护正义,而非好勇斗狠。
刻进鼓点的魂:传承者的担当
如今,鲍家拳已成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一份认可。但鲍灵彬的眼神里,除了欣慰,更多的是清醒。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曾经让屯堡“拳打脚踢六百载”在冷兵器时代令人胆寒的纯粹战场杀招,终究会随着战争形态的彻底改变而逐渐褪去锋芒,成为历史的记忆。
他并非沉湎于逝去的荣光。他所做的,是赋予这六百年不折的战魂以新的生命形态。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工匠,将“枪棍合一”的精魂,将那份源自战场的坚韧、智慧与生存意志,一遍遍地、细致地刻进地戏那铿锵有力的鼓点里,融入标准化训练的每一个分解动作中,写进段位考核的每一项要求内。
图:陈发琳
走在屯堡古老的青石板路上,鲍灵彬的脚步沉稳有力。脚下的石板,历经风雨,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痕。他深知,这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劈向遗忘的一刀。而他,鲍家拳的第二十一代传人,正用他独特的“标准化”刻刀,奋力在这历史的裂痕上,镌刻下属于新时代的、清晰而持久的印记,只为让后人在鼓声与拳影中,永远触摸到那份来自六百年前战场、依然滚烫的脉搏。
图:张灵燕
鲍家拳复兴之路的致谢辞:
感谢安顺学院刘宁、刘建国教授对鲍家拳传承的重要贡献。刘宁和刘建国教授考证出武术历史渊源。用科学方法记录分析鲍家拳的动作,为鲍家拳标准化提供依据;两位的专著成为非遗申报关键材料,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社会武术教学。衷心感谢两位教授的学术支持。
文:安顺市武术协会 陈发琳 唐莉 张灵燕 袁波
图:李立洪(安顺学院)
发布于:贵州省宝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