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峨峨祁连山,
风刀雪剑烈骨寒。
红旗指处峰让路,
战士刀头血未干。
这首慷慨激昂的《祁连战歌》讲述了80多年前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沃祁连的悲壮故事。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师生开展了“‘青’声讲理论: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成员通过一次次实地走访、一场场沉浸宣讲,唤醒青年心中的信仰之光。循着西路军的足迹,在血色山河与红土新象的交织中感悟历史厚重,在联学联讲中筑牢理论根基,立志以青年之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展开剩余87%足迹里的“初心课”:
在重走征途中感悟信仰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足迹是闪耀着信仰光芒的精神坐标。实践团踏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初心课”,在重走征途中探寻先辈们的信仰力量,汲取前行的动力。
在靖远虎豹口,黄河浪涛拍打着岸边,讲解员的声音混着风声,让团队成员仿佛看见当年战士们登船时的坚毅。“这种把历史‘立’起来的讲述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带队教师李传辉的话,让成员们默默记下:宣讲,要让听众“走进”历史现场。
图为实践团队师生在靖远虎豹口学习
在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展厅内的电子长卷正流淌着幽蓝光带,1936年11月的电文在触控屏上如星火闪烁。“讲解员望向青年们:“这些电文是会‘说话’的信仰——明语加密、电台发送、收报破译、战场宣读,四次转译,十八道密码,守的就是对党的忠诚。”团队成员刘文卓在笔记本上写下:“原来忠诚,真的能变成看得见的密码。”
图为实践团师生在永昌、凉州、古浪、山丹红色革命遗址学习
高台烈士陵园的松柏间,3000余名将士长眠于此。实践团队成员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声音格外洪亮。泛黄的电文与生锈的大刀,无声印证着:“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西路军英勇奋战、血决祁连的悲壮历程。实践团师生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深切感悟到信仰的力量。
联讲中的“经验谈”:
在互学交流中锤炼宣讲本领
宣讲本领的提升,离不开实践中的积累与交流中的互鉴。“青马” 宣讲团在与各方的联讲互动中,于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分享里,不断锤炼着讲好红色故事、传递信仰力量的能力。
在临泽县委党校的会议室里,一场“红色课堂”热烈开讲。“青马”宣讲团与党校教师围坐一堂,以“联学联讲”的方式,拆解“如何讲好西路军故事”的密码。党校教师李思岩指着课件里的原文,“讲历史,细节不能含糊。要区分史实和评价,让听众摸到历史的温度。”她的话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宣讲不是背诵史料,而是用严谨还原真实,用真实打动人心。
图为实践团师生与临泽县委党校举行“基因传承,共话耕耘”联学联讲活动
实践团成员汇报了此次实践的理论收获以及后续开展“西路军故事”宣讲的选题和思路,党校负责同志和教师充分肯定并耐心指导。团队成员冯琦深受启发:“讲好党的故事,既要真实精准,又要像讲解员那样,让西路军的故事‘听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图为实践团学生代表发言
实践中,团队成员受邀赴靖远二中为高中学子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思政课。团队师生走进班级,结合自身理论学习、成长经历、思考感悟,用“青言青语”引导高中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矢志挺膺担当。此次宣讲锻炼了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养,也调研了当地青年对于西路军历史和故事的了解情况、关注热点,为后续更好开展西路军故事宣讲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带队教师李传辉为靖远二中学生带来青春思政课
图为实践团学生为靖远二中学子进行励志宣讲
青春里的“新声代”:
在赓续血脉中激扬奋斗之声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在历史的回响中,更在新时代奋斗者的足迹里。实践团在探寻西路军故事的途中,亦见证了红色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的现代表达与蓬勃延续。
甘肃祁连葡萄酒业的车间里,生产线上陈列着系列获奖证书: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国际葡萄酒金奖、2018年张掖市质量奖……“这是西路军走过的土地上,结出的奋斗果实。”成员屈金龙在感悟本上写下,“红色基因,从来都在烟火气里。”
图为实践团师生参观甘肃祁连葡萄酒业车间
从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吹来的风,带着草木清香。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铺开卫星地图,红笔圈出1981年的黄沙与如今的绿洲:“林草覆盖率从0%到60%,我们三代人干了42年,埋了3200万个草方格。”他脚下的土地,曾是西路军浴血奋战过的战场。“昔日战场成绿洲,今朝坚守续初心。”成员程汉东的感悟,写出了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
图为全国道德模范、林业英雄郭万刚为实践团师生讲述
图为实践团师生在八步沙情景式学习
实践接近尾声,大巴驶离时,成员们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想聚焦西路军的代表人物讲好大的历史,有人想把八步沙的治沙故事融进宣讲,有人琢磨着用短视频让电文“活”起来……
这正是漫漫西征路给兰大青年的答案: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只在书本里的铅字,也在青春脚步踏过的每一寸土地,在青年口中那句“我来讲给你听”的真诚里。(兰州大学团委供稿)
发布于:北京市宝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