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辛静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试飞中心科研试飞的重要保障力量,中飞新宇技术研发团队是一支由15人组成的平均年龄38岁的精英团队,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攻克航空保障装备技术领域的多项技术疑难,将工作室的理论数据转化为守护蓝天的坚实盾牌。近年来,团队累计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27篇,申请专利及软著32项,科技成果10余项,先后培养出8名高级工程师,5人入选集团公司青年骨干人才库,团队多人先后获得试飞中心杰出青年、突出贡献奖、先进研发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高效保障AG600取证试飞
AG60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肩负着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重要使命任务。其电负载系统对于飞机的电力分配和稳定运行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和任务执行效果。
试飞中心技术研发团队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团队在产品设计、外出调研、试验验证等每一个环节,都“锱铢必较”。通过“每日晨会”确认当天任务,遇到难题进行集中攻关。团队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学习飞机相关手册,引入先进设计理念,进行了12次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效率。在组装过程中,升级硬件及工装夹具,提升精度和自动化水平。经过高强度任务攻关,团队高效优化电路设计和集成化模块,短时间内突破机载环境条件下的压力容器制造、电热能转化与控制、机载大型系统集成和装配等多个技术疑难,顺利完成AG600飞机电负载系统研制任务,并且通过了各项严格测试和验证。这一技术突破,实现了该领域自主创新,有效助力AG600试验试飞,为型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开剩余61%托举C919翱翔天际
2022年,中飞新宇技术研发团队承担C919飞机油泵车研制任务。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深耕研制一线,在技术难题面前反复钻研,在复杂工况下精准调试,终于,一台标准化的油泵车准时出现在C919飞机飞行现场。
由于航空地面保障设备的严苛标准,也使其研发过程要经历重重考验与磨砺。“研发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永不停歇的迭代升级。”团队中的老技术专家张新习这样勉励团队。一次,团队承担了C919飞机电动式自行登机梯的研制任务,组建了机械、电气、安全专家等专业人员在内的攻坚小组。团队收集大量现有的技术信息,从理解工艺要求到落实工艺规范,不断积累原始数据,深入调研现有登机梯使用问题,并通过技术论证、模拟分析等设计方案,针对电动驱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团队始终秉持着高效协同的工作理念,高效解决了电机过热、动力输出不稳定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指标性能均达标的电动式自行登机梯。该项设备的顺利研制标志着团队在航空地面保障设备研制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更为C919翱翔蓝天贡献了力量。
党建引领技术升级
随着我国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航空保障装备需求日益增加。中飞新宇技术研发团队以“党建红”引领“航空蓝”,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技术升级的核心动力,将自身打造为敢于突破、敢于碰硬的“红色尖兵”;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建+技术攻关”等活动,成功突破了高功率电源输出、高效制冷、智能控制、模块化设计等技术难题,顺利研制出液压系统成品试验台、应急综合保障车、试验保温加油车、飞机牵引车等多样化的航空地面保障设备,全面保障飞机在地面的运行安全,成为现代航空运营体系的重要支撑。
团队组建成立技术攻坚党员突击队,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扛责任。在高压液压产品低温试验台研制任务中,针对工作介质温度低、压力大、流量大、技术实现途径难等问题,突击队深入调研行业现状、深剖试验工况,反复论证原理,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后来的方案评审,每一次对方案的修改完善都是一次蜕变。
老党员带头认领“卡脖子”难题,青年党员组成技术攻坚小组,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协同模式,在项目中首创“两级制冷+高压换热”创新体系,攻克高压力、大流量、超低温协同难题。创新设计紧凑型高压换热器,突破传统单级制冷元件选型难、温度难以控制等限制,提升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在压力、流量、工作介质温度等参数上突破行业指标,填补了高压液压产品全参数低温试验设备空白,有力彰显技术硬实力。
近年来,中飞新宇技术研发团队研制出雷达气密装置、液压拆胎器、机轮拆装设备、发动机油封装置等品质可靠、性能稳定的军品列装设备,为公司开展先进技术研究做出技术储备,为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发布于:北京市宝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